查看完整版本: 異位性皮膚炎的中醫治療

國士無雙 2007-10-15 06:50

異位性皮膚炎的中醫治療

【林胤谷/長庚醫院中醫內一科主治醫師】【2003/08/25 聯合報】

炎熱的夏天裡,很多孩童一流汗就容易皮膚發癢,尤其在脖子、手肘、膝窩處,常常抓出紅疹,甚至紅腫、起水泡、糜爛流水,這些小孩很可能具有異位性體質,自幼皮膚問題就不斷,從尿布疹到溼疹、容易被蚊蟲叮咬等,常常體無完膚。

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多半與遺傳有關,好發於有過敏體質的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身上,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打噴嚏、氣喘、花粉熱、咳嗽、過敏性結膜炎、眼睛發癢等症狀。

常見的症狀是不斷的搔抓臉、頸、手肘窩、膝窩或四肢背側等部位,造成皮膚出現紅疹、變厚、變粗糙的現象。

因為幼童不會明確表達自己的痛苦,做母親的,往往只能眼睜睜看著幼童不斷因為劇癢而搔抓,因此,又有人稱異位性皮膚炎為「磨娘精」。
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在炎熱的夏天要避免流汗,一旦流汗後要想辦法趕快沖澡或拭去。

衣物的穿著以寬鬆舒適、柔軟、不緊密棉質為佳。沐浴時不要用太熱的水、鹼性肥皂或藥皂。避免搔抓,抓癢容易造成細菌、病毒或黴菌的感染,使皮膚炎更難處理。

在飲食方面,牛奶、蛋、小麥、有殼海鮮、花生(油)、大豆、草莓、番茄等食物,會使某些具有異位性體質的病人病情加重,應儘量避免。
中醫認為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理機轉為脾虛胃熱,發病原因,主要來自先天胎毒遺熱(母體懷孕期飲食不當),或後天餵養失調。

治療上,在急性期常使用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方藥,如消風導赤散或龍膽瀉肝湯等來改善症狀。而對慢性纏綿不癒的異位性皮膚炎,除了以馬齒莧、苦參、黃芩、白蘚皮等清熱除濕藥物治其標外,更強調「治病必求其本」,注重以健脾除濕、養血潤燥來治本,減少發作,如使用四君子湯、當歸飲子等方藥。

此外,配合使用浸泡、濕敷或外擦抗感染的中藥,如馬齒莧、黃柏等,對改善病情更為有效。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容易感染細菌、病毒或黴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很多,根據臨床研究顯示,有效的控制感染,對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發作非常有幫助。

中藥大黃、苦參、黃芩、黃柏等,根據現代藥理研究,均有廣效殺菌、抑制皮膚真菌及病毒等作用,具有很好的抗發炎、抗過敏療效。

臨床證據證實,病患在使用由生大黃等中藥製成的三黃洗劑一週後,患部面積、病灶嚴重程度,以及皮膚搔癢程度,均顯著且有效降低。

而使用苦參、黃柏等中藥煎煮藥浴,每天晚上浸泡全身卅分鐘,更能減少夜間搔抓,有助於病情改善。長期的搔抓,會使表皮病菌更容易侵入皮膚內,往往是病情嚴重且不易痊癒的原因。

異位性皮膚炎造成的長期發癢和全身性皮膚損傷,常會造成美觀上的衝擊,在心理上呈現急躁不安,而焦慮不安更易讓癢感增加、病情加重。

所以家人應該付出較多的耐心與關心,以陪伴病童度過這段發病期,並儘量發展其他興趣,以分散注意力。只要病人、家屬和醫師能充分配合,給予適當的藥物控制與注意日常生活,就可有效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不讓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快樂的童年。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異位性皮膚炎的中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