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明朝名醫-李時珍

明朝名醫-李時珍

李時珍,字東璧,蘄州人(今湖北省蘄春縣)《明外史·本傳》。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李時珍的祖父和父親世代皆當醫生。父親希望他讀書考試當官,不願讓他當醫生。李時珍出生之時,有白鹿入室,有紫芝產於庭中。自幼就以為修習「神仙之學」乃是命中定好了的。李時珍於十四歲時開始科舉考試,卻「補諸生,三試於鄉都不能得成」。

    李時珍喜歡讀書,非常的博學,幾乎所有的書都讀都看。已經讀書十年,卻從未出家門。他心中並無當官的想法與意願。他所讀的書中,尤其喜好而且善於醫學方面,就以醫生自居。

    當時的楚王聽聞時珍的醫術了得,聘他為奉祠掌管良醫的事情。後來楚王的世子暴厥,李時珍立刻救活了他。於是將他舉薦於朝廷,授給太醫院判的職位。可是,李時珍只做了一年的官就不做了,歸回故里。

    中國古代的醫家本草之書,上自神農所傳,就止有三百六十五種。在梁·陶弘景時修本草,本草數量亦沒有增加。至唐朝,蘇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種,宋朝劉翰又增一百二十種,到了掌禹錫、唐慎微諸先生,先後增補,加上以前的共一千五百五十八種,當時認為已經算是完善的。

    然而,李時珍認為,品數太煩多,名稱也太雜,有時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他以為這樣是不正確的。於是「窮搜搏采、芟煩補闕」,歷經三十年,閱讀的書籍八百餘家,書稿訂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綱目》一書。

   《本草綱目》增加藥物達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合共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其餘各附釋為「目」,以補足與糾正藥物的原資料。次以集解,辨疑正誤,將出產形色等詳細說明也。又次以氣味、主治、附方,當作本草的體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原序中自述,讀古書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樣,「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一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中,增刪考證而著作成功的。

    當《綱目》書著作將成,要貢獻朝廷之時,李時珍已經七十六歲了,也自己預見了將死時期,果然很快地「遽卒」。李時珍在未逝前,寫了一個上書表遺給其子建元,命他送與皇帝。沒多久,神宗萬曆年間,詔修國史,命令中外貢獻四方文籍,建元將父親遺表及本書《綱目》獻予。天子嘉許,朝廷命禮部譽寫,分兩京、各省布政刊行,從此「士大夫家有其書」。本草之學從這以後才算是集大成了。

    李時珍遺書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說:歷代,經久遠年代後,許多的藥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難以辨識的,有些分類不對的,有些藥物有毒卻和那些無毒的藥形態相似,增加採藥困難,這都影響治病的效果。還有些歷代發現的新藥,以前的書中還未記載,於是增補、訂正了許多藥物。舊籍記載的一千五百多種,在《本草綱目》書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種。分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根據藥物的「正名」為綱,而「附釋」的則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誤,詳細的將其出產地、藥物的氣味、主治都記載於書中。著作本書的參考書籍非常多,上自墳典、下至稗記,只要有攸關者,都收掇在書中。雖然稱之為醫書,實際是將萬物以及藥物的理講明了。希望皇帝能「特詔儒臣補注,成昭代之典」,如此,本書便能成為指導醫生們使用的很好的參考典籍。

    李時珍晚年之時,自號「瀕湖山人」,著作有《所館詩》、《醫案》、《脈訣》、《五藏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詩話》。

因為他的兒子建中當官,所以他被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不只是一位好的醫生和本草家,他還是一位修神仙之術的修煉人,每晚都打坐煉功,以神仙自命。觀顧景星《李時珍傳》即知:「余兒時聞先生軼事,孝友,饒隱德,晚從余曾大父游,讀書以日出入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豈偶然與?」

    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有一段評述張紫陽八脈經的記載:「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正說明了修仙家所觀察到的奇經八脈和醫生所認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觀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為精通醫學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視「奇經八脈」之秘要。所以在他的《奇經八脈考》中,認為醫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經八脈」。他說,「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醫而知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牡幽微竅妙得矣。」

TOP

李時珍也是一位文學家

李時珍,字東壁,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生活於西元1518-1593 年(明正德十三年─萬歷二十一年)。祖父為鈴醫,父親李言聞,字子都,號月池,為當地名醫。李時珍十四歲中秀才,二十三歲以後放棄科舉決心從醫。

李時珍鑽研醫理,汲取百家之長,而且醫德高尚,所以聲名鵲起。曾被楚王府聘為奉祠正,並掌管良醫所事務。後又被薦舉到北京太醫院任院判,但其任職僅一年多便託病辭歸。

李時珍的著作有《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和《奇經八脈考》。

李時珍同時也是一位思想家,同時兼有詩人和文學家的才華。他的著作中,經常引詩詠藥,別有風味;描繪藥物特性,妙語聯珠。文字訓詁造詣頗深,方言、轉語,順手拈來,運用自如,文學素養令人欽佩。

一首七言律詩,題為《吳明卿自河南大參歸里》。吳明卿為李時珍知己,興國(今湖北陽新縣)人,同李時珍隔江相望,交誼甚篤。吳明卿因抨擊奸相嚴嵩而遭削職還家,李時珍以此詩慰藉故人,詩云:

青鎖名藩三十年,蟲沙猿鶴總堪憐,
久孤蘭杜山中待,誰遣文章海內傳?
白雪詩歌千古調,清溪日醉五湖船;
鱸魚味美秋風起,好約同遊訪洞天。

詩中對吳明卿為官30年,剛正不阿而遭罷官,深表同情;安慰他與其蘭杜孤芳於山中,何如吟詩為文傳之海內?日醉五湖,詩傳千古,遠比混跡官場清高;約二三好友朝夕同游,共饌鱸魚,信為人生樂事。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為了說明藥物產地、性味、主治的特點,經常引用名家詩篇。全書引詩詠藥有數十處之多。李時珍常引《詩經》名句,証明某藥早已為人注意。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張籍、王維、蘇東坡等人的作品,或引全詩,或引名句,順手拈來,闡明藥性藥理。

薤是韭蒜一類蔬菜,性味有人說是溫,有人說是冷。李時珍說明薤時,引杜詩其中:『按杜甫《薤詩》云:「束比青芻色,圓齊玉箸頭。衰年關膈冷,味暖並無憂。」亦言其溫補,與經文相合。則冷補之說,蓋不然也。』的確杜甫的詩句:「衰年關膈冷,味暖並無憂」,正是薤性溫補的有力明証。讀了以後令人印象深刻。

百合,其根如蒜,《名醫別錄》注明它有止淚功效。李時珍引用唐代王維詩云:「冥收到百合,真使當重肉。果堪止淚無,欲縱望江目。」送別之時,孤帆遠影,珠淚縱橫,冥收百合,以備止淚,是很自然的。名人詩句,驗証百合止淚之功,格外生動。

上述談到百合可止眼淚,而車前子則可治眼病。唐朝詩人張籍的詩被李時珍引用。詩云:「開州五月車前子,作藥人皆道有神。慚愧文君憐病眼,三千里外寄閑人。」李時珍看中此詩的藥學內容:(1)車前子有治眼良效;(2)以開州產者最佳;(3)以五月採收為宜。

蘿蔔,又名萊菔,可治大麥麵毒。《本草綱目》引用一首民間歌謠來証明。《洞微志》載一故事,齊州有人病狂,說在夢中見一紅裳女子引入宮殿,小姑令歌,歌云:「五靈樓閣曉玲瓏,天府由來是此中,惆悵悶懷言不盡,一丸蘿蔔火吾宮。」後經道士點明,此人犯大麥毒作病,以藥及蘿蔔治之果愈。道士得秘方,編為歌謠,故神其說。李時珍特別抄來,以備醫家參考。

《本草綱目》的《鹿茸‧發明》一條,引用《澹寮方》所載一首道人所唱的民歌,著明「斑龍丸」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運虛痢之效。歌曰:「尾間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漫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穴。」當年此方一出,朝野遍傳。李時珍在《鹿茸‧附方》中詳載斑龍丸的構成藥物,主要成分為鹿茸、鹿角膠、鹿角霜。

《本草綱目》引用的詠藥詩歌,遠不止此。引用歐陽修詩中談銀杏,楊萬里詩中寫枇杷,劉禹錫以詩詠枸杞等,使本草著作妙趣橫生。

李時珍為描述菊花的特點及藥用功效,寫了一篇菊花贊:

「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露霜,葉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稟平和。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 能益金水二臟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黃者入金水陰分,白者入金水陽分,紅者行婦人血分, 皆可入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賢比之君子,神農列之上品,隱士采入酒盅,騷人餐其落英。……鐘會菊有五美贊云:圓花高懸,准天極也。純黃不雜,后土色也。早植晚發,君子德也。冒露吐穎,像貞質也。杯中體輕,神仙食也。」

文中揭示菊的生長特點、氣味特性、藥用價值,旁及菊的多種用途,引用前人贊菊妙語,字字珠璣,韻味無窮。

《本草綱目》的《枸杞‧發明》中關於枸杞根、苗、子藥用價值的記述,寫得也很別致:

『按劉禹錫《枸杞井》詩云:「僧房藥樹依寒井,井有清泉藥有靈。翠蓋葉生籠石甃,殷紅子熟照銅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又《 續仙傳》云:朱枟子見溪測二花犬,逐入於枸杞叢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據前數說,則枸杞之滋益不獨子,而根亦不止於退熱而已。但根、苗、於氣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無別。蓋其苗乃天精,苦甘而涼,上焦心肺客熱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熱者宜之。此皆三焦氣分之藥,所謂熱淫於內,瀉以甘寒也。至於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止能補腎潤肺,生津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則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

文中引出文學家劉禹錫的詠藥詩,次引野史記述,然後對子、根、苗分別予以論述。

李時珍對澤蘭與蘭草,區分寫道:

「蘭草、澤蘭,氣香而溫,味辛而散,陰中之陽,足太陰、厥陰經藥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氣舒,則三焦通利而正氣和;肝鬱散,則營衛流行而病邪解。蘭草走氣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殺蟲辟惡,而為消導良藥;澤蘭走血分,故能治水腫,塗癰疽,破瘀血,消癥瘕,而為婦人要藥。雖是一類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伏苓、芍藥,補瀉皆不同也。」

蘭草與澤蘭,氣香而溫,味辛而散,是異中之同;蘭草走氣分,為消導良藥,澤蘭走血分,為婦女要藥,是同中之異。

《本草綱目》對艾葉的辨別也是非常清楚:

「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辛熱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 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去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 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蘇恭言其生寒,蘇頌言其有毒。一則見其能止諸血,一則見其熱氣上衝,遂謂其性寒、有毒,誤矣。」

蘇恭是《唐本草》的作者,而蘇頌是宋代人,與同時代的藥物學家林億等編輯補注了《嘉佑補注本草》一書,校正出版了《急備千金方》和《神農本草》,在此基礎上,獨力編著了《本草圖經》二十一卷。蘇恭、蘇頌皆是有名的學者,但李實珍仍指出他們寫作本草時的錯誤,既有文采,又富科學性,讀之引人入勝。

李時珍可同漢代張衡、晉代葛洪、宋代沈括媲美。張衡精通天文和機械製造,同時又是才華橫溢的詞賦家;葛洪長於醫藥、方劑研究,在醫藥學上貢獻突出,同時善於駢文,《抱朴子》一書的文采,在古代科學著作中,罕有其匹;沈括可謂樣樣精通的人物,對古代科學技術無不嫻熟,而其詩詞文章,亦屬佼佼者。李時珍這樣傑出的人物誕生於16世紀的中國,確實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


鄧正梁醫師小檔案
現任: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中醫內科駐院醫師
學歷: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班研究    
長庚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
經歷:振興復健醫學中心中醫科主治醫師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內二科總醫師
專長:紅斑性狼瘡、慢性肝炎、慢性腎衰竭、甲狀腺亢進

網址:鄧正梁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天明內湖中醫診所 鄧正梁醫師】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