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胸口悶痛的問題 [打印本頁]

作者: 國士無雙    時間: 2012-8-14 11:07     標題: 胸口悶痛的問題

http://www.tcm.tw/questionview.php?id=4167

【來自台東縣卑南鄉】
醫生您好,我本身有胸口悶痛的問題,看過心臟、胸腔內科、一般內科、中醫,都沒有完全好過,尤其是天氣不穩定,焦慮的時候,有呼吸不順,喉嚨不舒服,胸口悶痛,目前我的中醫師是有加一些藥(目前還是以治療精索靜脈曲張為主),推拿師說胸口這裡有傷到,有一些結節,目前治療是有改善後,有些停滯,有時很不舒服,我一有空也會熱敷、按摩,只是效果還是有限,平時也很注重身體的保暖,想問問醫生,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身體比較好?

【回覆中醫師】  葉慧昌中醫師   
【服務院所】  葉慧昌中醫診所
您好:底下選錄一篇以前所寫的文章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胸口鬱悶、呼吸困難是很多人常有的感覺,輕者胸口有悶塞感,重者似有重物壓迫,呼吸不順暢,像要窒息一般。有許多患者會至醫院檢查,但總查不出什麼毛病,以致胸悶喘不過氣的感覺,依然如影隨形、困擾不已。

以西醫觀點來看,在排除了皮膚、肌肉、骨骼、神經、肺臟、心臟的問題後,再也找不出什麼病來解釋這口悶氣時,就會歸為心理因素作祟,而開給鎮靜劑、肌肉鬆弛劑,但一般僅有暫時治標的緩解作用。

中醫對於心理、情緒、壓力等因素所造成的胸悶呼吸困難,認為是肝氣鬱滯所致,強調循行於胸部肝、膽經的經氣運行不暢,氣行在胸部有了阻滯,才會產生胸悶的不適。有的患者還會脅肋悶痛、噯氣、腹脹、頭暈目眩、偏頭痛、情緒不穩、婦女月經不調,臨床可用加味逍遙散、柴胡疏肝散來治療。若是有口乾口苦、小便黃、煩躁容易生氣,那已是動了「肝火」,應改以化肝煎來處理。

長期伏案讀書或工作,背部長時間弓著,除了會引起胸口鬱悶,也常伴隨背部痠痛,同樣可導致肝、膽經的經氣運行不順,因此也可使用加味逍遙散、四逆散來疏肝理氣,還可視情況加入瓜蔞實、百合、合歡皮、玫瑰花來加強「寬胸」的效果。

中醫有「肥人多痰濕」的說法,例如長得福相而酷似董事長的人,卻常疲倦、頭暈、胃脹、咳嗽痰多、食慾不振,胸悶胸痛在躺平時更難過,早上起床,舌頭總有一層白白的舌苔,抽血檢查往往血脂肪偏高,這時導痰湯正是最適合的處方。不過,有一些身材較瘦的人,因為先天體質,加上後天生活、飲食的失調,仍可能有水分、體液代謝失常,造成過多的液體滯留於組織間隙或體腔中,阻礙了氣的運行,此時仍可以導痰湯來治療。

痰濕是一種病理性的代謝產物,積存於體內,可說是藏污納垢,久而久之,就會心血管不通,血循環停滯,造成胸悶短氣,嚴重的還會心悸、胸口痛,痛引肩臂,亦即是「心絞痛」,此時可用血府逐瘀湯來治療。

如果是年紀大或是長期的慢性病患者,可能形成心肺氣虛,使得氣不足而胸口鬱悶、呼吸困難。這些患者多半臉色蒼白,容易疲倦,稍一活動或爬個樓梯就喘氣胸悶、心悸短氣、汗流夾背,可用保元湯來補益心肺之氣。

有的人平時好好的,唯獨感冒的時候,咳嗽、胸悶憋氣,甚至會覺得喘,這是肺氣不通的緣故,更嚴重的,吐痰黃濁腥臭帶血,臨床上除了要宣通肺氣,還要清泄肺熱、解毒排膿,可以麻杏石甘湯配合千金葦莖湯治療。如果感冒好了,胸悶仍然存在,乃病邪伏留於少陽膽經,可用小柴胡湯來處理。

經由以上的說明,可知造成胸中這口悶氣的原因,其實不一而足,不管是從中醫或西醫的角度來看,那只是一個徵兆,背後隱藏的才是真正的元兇。若能配合西醫的辨病與中醫的辨證,相信能提供最好的療效。
作者: 國士無雙    時間: 2012-8-14 11:12     標題: 對付最難測的心臟病

對付最難測的心臟病


康健雜誌61期 文/黃惠鈴

電視劇裡最典型的一幕:一個人痛苦地捂住前胸。
事實上,不只胸痛是心臟病發的前兆, 還有更多容易忽略的症狀,必須警覺,才能安心保命。
一位40多歲的體育老師平日勤於慢跑、健行、打桌球,一向身強體健,卻不幸在爬樓梯登高比賽中,疑因心肌梗塞猝死。而他生前除偶有痛風症狀,並沒有任何心臟病史。 隨後,又傳出一位180多公分的女老師,疑因心臟意外溺斃在水深150公分的泳池。

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又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
心臟病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的第3、第4大死因。
衛生署前一陣子公布國人心血管疾病盛行率,指出15歲以上國人,每19人中就有1人有心臟病,65歲以上老人,更高達每5人中就有1人。根據健保統計,91年的心臟病住院費用達77億元,急診為1億3千萬元。

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有165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相當於每天有超過4萬5千人因此喪命。至於台灣,去年每天有高達31人死於心臟病。

心臟病發作,醫學上稱為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可能是冠狀動脈疾病的結果。當動脈中形成脂肪或斑塊,會妨礙血流,甚至形成阻塞。如果心臟的血流嚴重不足甚至得不到血流,心臟得到的氧氣不敷所需,部份心臟肌肉就會缺氧甚或死亡。

心臟病發作會傷害心臟,嚴重時導致猝死,並且在心臟留下結痂組織。一旦結痂組織夠大,就可能心臟衰竭。 猝死,如同深夜擅闖空門的賊,是心臟病眾多禍害中最嚴重的一種。每100個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症)病人中,有60人第一次發病就猝死。

冠心症一般要血管狹窄到70%以上,才會有症狀。不過,即使狹窄80%,如果不增加耗氧量(例如運動、提重物、發怒等),仍有足夠的氧氣供應心臟肌肉所需,在休息狀態下,病人也不會有異狀。 心肌梗塞最典型的一幕:一個人痛苦地以手掌或握拳,捂住前胸。

病人求診,常不會講「痛」,而是以「悶、緊緊的、鬱卒、綁綁的、好像被一塊石頭壓住、被大象的腳踏住……」等等多采多姿的語彙形容,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部主任葉森洲觀察。

胸部不適,病人懂得及時求醫,但著名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00年的一篇研究,針對全美約4萬3千多個心臟病人調查,卻憂心地指出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在沒有胸痛的情況下,因為心臟病發被送進醫院。而且沒有胸痛的心臟病人死亡率比一般心臟病人高了兩倍。部分原因是前者延遲就醫時間,同時醫生也無法及時診斷出他們的病況。
除了胸痛外,還有哪些心臟病症狀容易被忽略,卻是重要的警訊?

轉移的痛
心臟病,不是只有胸痛!「更詭異的是,有的病人不會胸痛,只有其他部位痛,」葉森洲指出。

有胃潰瘍的蕭先生,最近有天上腹疼痛,他懷疑舊疾作祟,去看醫生,醫生也持相同看法,開藥跟胃乳給他。但蕭先生回家吃了藥,疼痛仍不減,還一連痛了10小時,意識開始有點恍惚,家人趕緊送他急診。結果一檢查,蕭先生原來是心肌梗塞,馬上被醫師送進開刀房救命。醫生事後告訴家屬,因為隔了10小時,病情才會嚴重惡化。

不像膚表受傷,痛在傷處,內臟引起的痛可以轉移,也就是病人感覺痛的位置跟實際引發痛的部位,有時不在同一處。所以,心臟病發有時因為痛的位置靠近橫膈膜,會往下轉移,以上腹痛表現。

不過,「肚臍是分界點,(心臟病)很少痛在肚臍以下,所以下腹痛較不用擔心心臟病,」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晨恩說。

心臟病也會往上轉移,大部份出現下顎痛,較少出現上顎痛;出現頸部痛,有時會到後頸部,但幾乎不會痛到頭頂。有時也會痛到後背(上背部),或沿著小指側(手臂內側)出現手臂痠痛症狀。

正因為轉移痛的部位不一,一般人又容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葉森洲常碰到病人因下顎痠痛,以為蛀牙發作,跑去看牙科;喉嚨痛,跑去看耳鼻喉科;後頸痠痛,以為脊椎有問題或五十肩,跑去看神經科或復健科;手臂痠痛,跑去看骨科……等等不一而足。往往拔了牙,治了發炎的扁桃腺,或拼命做復健,情況不見好轉,才發現原來是心臟病作怪!

但一般人要怎麼區別呢?醫師建議,如果運動並沒使用會痛的那塊肌肉群、關節,卻還引發症狀,就要高度懷疑。

喘、呼吸急促

有人以呼吸困難、喘為訴求。
江晨恩提醒,尤其一些同時有糖尿病的心臟病人,因為糖尿病會產生神經病變,常有無痛性心肌梗塞——病人可能突然喘起來,但沒有胸痛。

他最近碰到個病人,經他檢查告知對方「上週曾發生心肌梗塞」,病人卻因為當時只有喘,沒有胸痛,而不自覺。 比起運動性氣急這類的「喘」,起坐性氣急(坐著沒事,躺著時較喘)可能更易被忽略。
  
例如,有些人白天坐著看電視可能好好的沒事,但躺著睡覺時因為血液比較多回流到心臟,心臟相對唧出較少血量,多餘的血液堆積在肺部,影響血液、氧氣的交換,而覺得喘,得坐起來,因而影響睡眠品質,葉森洲指出。

頭暈
運動時,需氧量增加,但因為心臟衰竭,流到腦的血液量不夠,人因此暈眩。
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曾做過氣球擴張術,打通心臟阻塞血管。他回憶曾經好幾次打網球後感到暈眩,需要平躺才能恢復,當時卻不知道這是心臟病的早期徵兆,誤以為運動過度。直到做健康檢查,他在跑運動心電圖項目時暈倒,才知道得心臟病。
心悸、盜汗或蒼白

有些人心肌缺氧是以心悸表現。所謂心悸,指的是感覺得到自己的心跳。另外,不同於以往運動冒熱汗,冒的反而是冷汗。

無法解釋的疲倦、虛弱、焦慮
平常活動體力許可,不會產生症狀,現在卻開始有症狀。
例如,以往走30分鐘以上不會累,現在走一、二十分就累;或稍微走一下就沒有力氣;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不感興趣。

阻塞70%以上,症狀已經多采多姿了,「更何況塞30、40%那些沒有症狀的人?」葉森洲指出,這些人可能照玩劇烈運動、照吃美食,絲毫無恙,直到某一天「去爬摩天大樓突然出事,」他比喻。
  
因為,冠心症引起的心絞痛分「穩定」跟「不穩定」兩類。不穩定心絞痛的人,雖然血管狹窄的程度有可能較輕微,但血管中的粥狀斑塊突然破裂,形成血栓(血中的血塊),沒有完全堵住血管,仍有一點點血流。
穩定心絞痛是平常沒症狀,但運動(勞動)時症狀才出現;不穩定心絞痛是即使休息也會有症狀,一樣可能出現包括胸痛、喘、冒冷汗、頭暈、心悸等一種或多種症狀,甚至致死。
  
心臟病如同隱形殺手,有的症狀輕微到讓人難以察覺,或不是那麼典型的症狀,一不留「心」,恐怕得付出昂貴的代價,特別是當沒有「痛」這個症狀時。
  
今年6月一篇由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醫學中心所做的研究報告更發現,亞裔美國人很高比例有無痛的心肌局部缺血,影響日後心臟病發作。
  
無症狀心肌局部缺血是動脈逐漸窄化,限制血流到心臟,但和一般的心肌梗塞不同,它不會引發疼痛或其他症狀。有這種情況的人埋下日後的心臟問題,包括心臟病突發。
  
這個研究發現,有心肌梗塞的病人中,只有30%的亞裔美國人曾發生胸痛,但有83%的白種美國人曾有胸痛症狀。
不過,亞裔美國人比白種人更容易有其他症狀,包括運動後喘、氣促(亞裔美國人有63%,白種人36%);疲倦(59%:22%);以及心悸(65%:24%)。
研究人員建議,亞裔美國人應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對心臟病做早期檢測與管理。
  
「任何亞裔美國人在爬高或爬兩層樓,抱怨呼吸淺短氣促、容易疲倦,或年過45,應檢查是不是有心肌梗塞疾病,」負責這項研究的安東尼‧常醫師指出。
有高血壓、糖尿病或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更得特別注意。

女人心難測
另一方面,女性心臟病人也容易出現非典型症狀。
「女人心難測!」葉森洲笑道。男女病人假如都有典型的狹心症症狀(胸悶、胸痛等),經由檢查,約90%以上的男病人會找到血管阻塞超過70%的病灶,但可能只有70%的女病人是真的有問題,剩下30%的女病人雖有典型症狀,卻沒有嚴重問題。
  
「這表示女性冠心症病人,症狀就算典型,也不見得有問題,更何況非典型!」葉森洲說。
  
事實上,不少研究顯示,女性較少發生與心臟病有關的胸痛,反而比較容易在病發前,感到疲倦或嘔心。這些看似平常的徵兆,讓女性難以預防。
  
美國心臟協會指出,在美國三分之二的女性猝死,肇因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男人約一半。
  
最近一篇發表在權威心臟醫學期刊《循環》的報告,針對515名在受訪4~6個月前曾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做調查,指出95%的女病人事後回憶,她們在病發的一個月前或更久之前,出現了新的或不同以往的症狀。
  
重要的發病前兆幾乎令人難以跟心臟病聯想在一起:只有少於30%的女性在心臟病發前,曾有胸痛或胸部不舒服感,卻有高達70%的女性曾有不尋常的疲倦感,其次是睡眠不正常、失眠(48%);呼吸急促、喘(42%);消化不良(39%);焦慮(35%)。
  
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將近一半的女性(43%)沒有「胸痛」這個最典型症狀,反而有超過一半的人出現呼吸急促(58%)、虛弱(55%),或不尋常的疲倦感(43%)、冒冷汗(39%)、暈眩(39%)。
  
「消化不良、睡眠失序或手臂虛弱無力,這些許多人日常生活會經歷的,在此研究中被許多女性視為急性心肌梗塞的警訊,」研究負責人、美國阿肯色大學的麥克史文尼博士指出。不過,她提醒,因為受訪者所指症狀的發生頻率與嚴重度差異相當大,必須再深入研究這些症狀到哪個程度,才有助於醫生、病人預測心疾。
什麼樣的「痛」會要命?
  
因為心臟病發的症狀複雜難解,除了平時要多關心自己的健康外,求醫時也要告訴醫生更多資訊。「病人要當個善於說故事的人,」葉森洲建議。

關於「痛」,你可以注意一些細節:
1.痛的部位? 剛發生時,從哪裡痛?痛到哪裡?
2.什麼時候痛? 是不是跟運動、勞動、情緒有關?這些事情會增加你的心臟耗氧量,增加發病機率;或吃飽飯,血流較往腸胃系統跑,心臟血管狹窄的影響會慢慢顯現;天冷的時候也較容易出現症狀。
另外,痛如果跟你的姿勢有關的,也比較不是心臟病。例如,吸氣,比較痛;擴胸或轉個身比較痛,這都跟肌肉、胸擴活動有關,無關心臟缺氧。
3.痛的特質? 是抽痛、悶痛、像針在刺,還是像被揍一拳?
4.伴隨症狀? 冒冷汗、手發麻或痛到嘔吐等?如果你發生無法解釋跟持續的胸痛,特別伴隨其他症狀,如喘或除了胸痛外,轉移到一或兩手臂或頸部,要趕快去掛急診。
5.痛多久? 江晨恩指出,心絞痛的時間單位是「分」,大概痛1~30分鐘以內。如果痛幾秒或幾天,比較不像。但如果胸痛超過30分鐘,應懷疑心肌梗塞,趕緊求醫保命。
  
心絞痛是通往心臟的動脈血流暫時受阻而引起胸痛,但不像心肌梗塞,前者不會造成心肌壞死,當壓力解除(例如適度休息)或服藥,胸痛就停止。
  
另外,胸痛時含硝化甘油舌下含片(一種心臟病用藥)的反應時間也可當做判斷標準。如果含了後,1~5分鐘有反應,胸痛症狀緩解,比較像心絞痛。一般如含下去,不到1分鐘就緩解,比較不像心絞痛,因為藥效還沒發揮;或超過20分鐘,藥效早應發揮,症狀卻沒緩解,也不像。

痛的變化程度也是重點。是一開始最痛(主動脈剝離)?還是持續漸進的痛(心肌梗塞)?
6.痛的年限? 如果已經痛20年,可能比較沒關係。但第1次、第2次的痛,尤其痛到嘔吐,要非常小心,葉森洲提醒。
7.自己怎麼處理? 例如,痛得起身吐,吐完就好了?或喝杯水就好了?

多關心自己一點
「灰色地帶太多了,」多位心臟科醫師感嘆心臟疾病的無情。
但也不用太過驚慌,硬要對號入座,覺得自己的心跳似乎快要罷工。
最重要的還要考量有沒有危險因子,例如是否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性別、年齡等。

「如果沒有危險因素,你有症狀,也不一定是心臟症,」江晨恩提醒不必太過焦慮。不過,一般人無從考量起,如有症狀,可以求教醫生。身體如同一部不停做工的機器,當它運轉不順,發出嘎嘎聲響時,多留心,及早接收到求救訊號,就可幫它適時潤滑、保固。
  
尤其許多醫師觀察,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今年春,中部甚至有好幾個正當壯年的醫師,無預警地因心肌梗塞而死。
  
永遠別輕忽身體警訊,你將是個「好心」人! (審稿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部主任葉森洲)

Q&A
關於心臟病的疑問
Q:什麼是心雜音?

心臟內血流產生的聲音,叫做心雜音,是醫生以聽診器放在病人的胸部心臟部位所聽到的。
大部份的心雜音屬於良性,但必須由心臟科醫師來判別,必要時做超音波確診。
Q:什麼是二尖瓣脫垂?
二尖瓣介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當心臟舒張時,二尖瓣打開,讓左心房的血液流到左心室;心臟收縮時,二尖瓣關閉,血液流到大血管而不逆流回左心房。一旦心臟收縮時,二尖瓣向左心房凸起,叫做二尖瓣脫垂。
  
有人估計有五分之一的20~50歲女性有二尖瓣脫垂。大部份二尖瓣脫垂的病人沒有症狀,而很多年輕女性的胸痛、胸悶、心悸、喘等問題,跟二尖瓣脫垂有關。
  
不過,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晨恩指出,95%以上的脫垂屬於輕度,只有當脫垂後,瓣膜閉鎖不全很厲害,血液重度逆流,病人較危險;或二尖瓣脫垂合併重度心律不整,也較危險。
  
二尖瓣脫垂可經由心臟超音波來診斷,診斷確立後,醫生會依照病人的臨床症狀決定是否藥物治療。
  
另外,二尖瓣脫垂與細菌性心內膜炎有關。所以二尖瓣脫垂嚴重度如果在中等以上,接受牙科治療、照胃鏡、大腸鏡或外科治療前,要提醒牙醫師或外科醫師給予適當的抗生素,避免感染心內膜炎。
Q:什麼是主動脈剝離?
動脈壁有三層,發生主動脈剝離時,血液穿過內層,到達中層,沿著血管走向,整個主動脈像被刀子切割,有破裂的危險。主動脈剝離一部份是先天因素,但大部份與動脈硬化有關,屬於心臟病的急症,危險性很高,偏偏平常沒有症狀,不過這類病人多有高血壓病史。
  
發生主動脈剝離,病人感覺到的痛是蔓延的:通常從前胸痛到背後,甚至痛到腰部、下腹部,有時到下肢;也可能由下往上蔓延,端視發生剝離的位置。
  
另外,病人會痛得受不了,而且一開始最痛,嚴重會痛到面如死槁,全身大量冒冷汗,之後痛的程度較減緩。而痛的時間會很長,至少30分鐘、1小時以上。
  
但也有不典型的主動脈剝離。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部主任葉森洲指出,這類病人的血管剝離後,形成的血塊像擋土牆一般,填滿空洞形成另一個血管壁,「沒有讓土石流繼續,」所以都沒有症狀。幸運的人可能做身體檢查等,被發現嚴重主動脈剝離,及時救治。也有人在不知情下,血管突然破裂而致死。
DoctorRoom
為什麼會心臟病發猝死?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晨恩指出,心臟病引發的猝死,一大原因是血管問題(冠狀動脈心臟病),此外還可能因:
心臟肌肉異常
例如肥厚性心肌病變,亦即左心室中隔太厚,阻塞了心臟唧出血到主動脈的通路。形成原因主要是先天遺傳或自己的細胞突變。國外統計,發生機率約萬分之一。
  
這類病人平常沒什麼症狀,一旦劇烈活動,交感神經興奮度很高時,心臟收縮力變大,心臟內的阻塞變得更明顯,瞬間血無法打到主動脈,冠狀動脈因此血流降低,造成廣泛的心肌缺氧,產生心律不整而死。
  
肥厚性心肌病變因為沒有症狀,幾乎無從預防起。但做心電圖會看出一部份問題。如有異常,醫生會聽聽有沒有心雜音,正確診斷只要做超音波或心導管即可。
傳導異常:
1. 原發性心律不整

例如WPW症候群,因為胚胎發育時的缺陷,使得心臟傳導組織除正常路徑外,多了一條路徑(accessory pathway)。這種先天造成的WPW病人發生機率約千分之一。
  
心臟收縮才能把血打到全身,要收縮得靠電流訊號傳導。一般正常的傳導路徑由竇房節傳給房室節,妥善調節心臟的舒張、收縮。WPW病人因為多了一條路徑,產生心房震顫(每分鐘速度可到350跳以上,正常是每分鐘60~100跳)時,可能進而引發心室震顫,心室速度有時高到250、300跳以上,而有猝死的可能。
  
WPW症候群可經由做心電圖看出。不過,這類病人也不一定有症狀,有時候一部份人會心悸。經由心臟內科醫師做電燒術,可燒掉多的傳導路徑。
2. 先天性QT間期延長症候群
因為心肌細胞膜的離子通道突變,造成心臟舒張異常。這種病平常也沒症狀,事實上發生先天性QT間期延長或心肌病變的,很多都是年輕人。女性也較容易發生QT間期延長,因為天生女性的QT間期比男生長。
  
除先天因素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藥的副作用,也會發生QT間期延長而猝死,包括一些感冒藥、胃腸藥、精神科藥,所以民眾服藥,一定要先細讀藥物說明。
作者: 國士無雙    時間: 2012-8-14 11:16     標題: 有關心臟痛、呼吸困難與偶爾心臟刺痛的問題

http://tw.myblog.yahoo.com/amy-wulu/article?mid=748&prev=749&next=746 心臟會痛,通常怕是嚴重的心血管疾病,
如果是壓力大才會出現,有可能是『二尖瓣脫垂』,
這種病症就是用舊的方法都檢查不出原因,要照超音波才會檢查的出來!

正常人中大約有1/10有這種疾病,但是只有少數人會有感覺(少於患病者的1/10),
發作的條件不一,
有人是過熱、過冷、壓力大、疲勞、空氣不好等等。


有些時候胃病也會有心口悶痛的癥照。像是食道逆流 又俗稱 火燒心。

西醫是真的有問題了,才檢查的出來。
中醫是在有問題未形成之前,用四診即可知曉。


一、心臟有問題時

1.呼吸會不順暢,胸口會悶也會刺痛,刺痛的時間是短暫的,一發作幾秒鐘就過了,最多一分鐘。

2. 嚴重了會從前胸痛到後背膏肓肩胛的地方,十天半個月會來一次,三、五個月發作一次,時間越短越嚴重。

3. 心臟不好會牽扯到左邊手臂酸、麻、痛,因為我們心臟的神經與左手臂的神經是同一條,所以左邊的心臟有問題會牽扯到左手臂。

4. 心臟也會牽扯到頸部僵硬、轉動不靈活,早上起床脖子經常扭到;因為心臟有問題,頸動脈會狹窄,血液供應不順暢,旁邊的筋失血自然僵硬。

5. 心臟有問題,火毒(心火)就會上升,火毒慢慢上升到了額頭停留在這裡,不可能從額頭跑出來,停留時間久了,這裡就會長爛瘡,很多人會頭昏,到達這裡會經過兩個面頰,經過眼睛,所以心臟有問題,兩個面頰會泛紅。


6. 心臟有問題會造成我們的脾胃受傷,脾胃一受傷,消化吸收的能力就降低,吃進來的食物不能消化,最後會胃脹,那些東西會反衝回頭,叫做"胃酸"。

7. 心臟有問題,養份不能輸送,總覺得體力不夠,想吃多點來補充,過多的食物會帶來大量的糖份,排除糖份都靠肝臟、腎臟,過多的糖份會導致肝、腎衰竭,很容易得"糖尿病"。

8. 心臟有問題,人的神經就會衰退,一點事情就會緊張,就會受到驚嚇,晚上睡覺不易入睡,睡著以後就做惡夢,惡夢會延續,所謂的"惡夢連連"。



「心悸」就是一個人感覺到心臟在跳或跳得快的感覺,因為平常正常人不會感覺到心臟在跳,所以有這一種感覺時會覺得不舒服。這一種「心悸」的感覺在(一)心臟的跳動加快時、(二)心跳不規則時和(三)實際上心跳正常但心理上感覺心跳加快時都會有。

「心律不整」或「不整脈」是指心跳不正常,就是心跳不規則(心跳間隔長短不同),但是習慣上心跳的頻率過快或過慢時也算是心律不整。





歡迎光臨 中醫藥保健資訊網 (http://www.chmdm.org/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