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

一、名詞的定義

1.關節炎是什麼?

關節炎這個名詞是描述一群較易診斷的關節發炎性疾病,此常見關節炎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與炎性腸道疾病相關的關節炎、Reiter氏症候群、僵直性脊椎炎、痛風與假性痛風等,都可稱為關節炎。

2.風濕是什麼?

不像關節炎,風濕的概念較沒有清楚的定義。事實上,「風濕」常被用來描述我們一些骨骼肌肉疼痛。這些疼痛通常沒有清楚定義的病理成因,因此風濕可能包括頸部疼痛、網球肘、腰痛和纖維肌肉痛。這些肌肉骨骼疾患被全世界的醫療人員認為是普遍的疼痛與痛苦來源。它們也通常對止痛劑和消炎藥與物理治療有所反應。

3.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廣泛且頑固的慢性疾病,病況輕微時僅發生在局部關節僵硬疼痛,嚴重時則會引起全身的關節腫脹疼痛及損壞,甚至造成殘障。這個病起因於身體內免疫系統發生問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抗體,如自體抗體--類風濕性因子,不僅會殺死病菌,同時也破壞身體正常的結構。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其次是肌肉、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睛等,因此可算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

二、類風濕關節炎發生的原因

75%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內有類風濕因子(抗lgG抗體)存在。抗lgG抗體同自身的lgC結合後,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沉著於關節滑膜上,再結合並激活了補體而形成炎症。也有可能與組織抗原中的HLA-PR4有關。

由上述得知類風濕關節炎(RA-- rheumatoid arthritis)是腦下垂體功能改變的荷爾蒙異常,腎上腺皮質賀爾蒙分泌失常所致。常見的風濕疾病,證據顯示此病是免疫系統疾病,與人類基因中之主要組織配對基因(MHC)有關連性。

除遺傳外,內分泌因素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常表現出代表腦下垂體功能改變的荷爾蒙異常。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荷爾蒙改變,除腎上腺皮質部所分泌的賀爾蒙外,還包括雌性激素(estrogen)調節異常。女性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比例高於男性二至三倍,以及發生率尖峰與停經期正好相同,此因雌激素主要由卵濾泡內膜、黃體、胎盤等所分泌,而腎上腺皮質亦有少量分泌。若停經婦女雌激素不能大量分泌,而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賀爾蒙又有問題,即會發生類風濕關節炎。

除上述因素引發類風濕關節炎外,感染細菌與病毒亦被認為可能的引發因素。細菌中與類風濕關節炎發生有關的致病菌包括雙叉桿菌、變形桿菌、Yersinia氏桿菌、沙門氏桿菌、志賀桿菌、真桿菌、披衣菌、螺旋體與雙叉桿菌。病毒者有反錄病毒與小病毒,亦曾被提出為類風濕關節炎的可能引發因素。

三、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自我診斷

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身體各處器官的結締組織受到傷害,最嚴重的部位就是關節,特別是手指、手腕與膝蓋的關節發生嚴重的腫痛,每天早晨初醒時特別覺得關節僵硬而無法活動。為要早期能發現,若有下列等情形就要注意了。

   1. 早晨起床時感覺肢體僵硬,達15分鐘以上,且時間超過一週以上。
   2. 二、三個以上的關節區域腫脹,時間超過一週以上。
   3. 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踝關節或趾指間等關節,任何一關節腫脹長達一週以上。
   4. 身體部位對稱性地腫脹,時間超過一週以上。
   5. 經檢驗類風濕因子,報告結果有此因子。
   6. 手或足部X光檢查,呈現軟組織紡綞形腫脹或骨質疏鬆與骨頭侵蝕性傷害。

類風濕關節炎好發於35-50歲之間,其他一般疾病症狀,初期有2/3的人會感覺疲倦、食慾不振、全身無力、不舒服;隨後開始有左右對稱性的關節腫痛,而且早上關節僵硬超過一小時之久,經過活動後會較好,另外也會引發關節外的症狀,例如風濕結節-在關節附近皮下組織產生結節、血管炎、肋膜炎或纖維化、眼睛的鞏膜炎、脾臟腫大、血球數目下降等。

四、類風濕性關節炎慎防營養不足

1.維持腦下垂體及腎上腺機能正常的正確方法

營養素是預防及治療過敏、類風濕關節炎的最好方法。腎臟皮質部之腎上腺對膳食中的營養缺乏更是敏感,若缺乏泛酸時,此腺體就會萎縮而形成充滿血液及死亡細胞的器官。如此,可體松(cortisone)與其他的賀爾蒙就不會被分泌。甚至只要些微的缺乏泛酸,很明顯的此等賀爾蒙分泌就大大的減少。腦下垂體素、腎上腺素、性賀爾蒙等,主要由膽固醇來合成,若合成中沒有泛酸、膽固醇等,就不能來補足一下子就用完的這些賀爾蒙。在嚴重缺乏泛酸下,我們只要一補充泛酸,在24小時內,腎上腺素即能被分泌來使用。

我們如何來應付壓力危機,主要看腦下垂體及腎上腺皮質分泌賀爾蒙的能力。如果膳食中缺乏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E、維生素B2、泛酸(pantothenic acid)、膽鹼(choline)等營養素,沒有足夠的腦下垂體素(pituitary)會被合成。尤其是維生素E,對腦下垂體的重要性可從該處含有維生素E之量,是全身體組織、器官中最高者,可資證明。維生素E也可保護腦下垂體素及腎上腺素不會被氧化,因維生素E是一抗氧化劑,本身遇氧分子時,先犧牲自己被氧化掉。

若稍微缺乏亞麻仁油酸(linoleic acid)、維生素A、B2或E,也會限制此等賀爾蒙的分泌,甚至造成腎臟皮質部的萎縮,因此,此等維生素跟泛酸一樣,可看成是必需的維生素之一。若以自願者做試驗,攝食缺乏必需脂肪酸- --亞麻仁油酸食物的人,其腎臟賀爾蒙的合成顯著地低於食物中不缺亞麻仁油酸者。而亞麻仁油酸主要存在於植物種仁中,故能多攝食核果類、豆類種籽,或未精製的花生油、芝麻油、茶油等,對腎臟的分泌功能,及腎臟體質的保護,有很大的幫助。而且祇要吃一點點,即能使損傷的腎臟,馬上恢復過來,到底腎臟所需此種必需脂肪酸僅是微量而已。以小老鼠為例,一供應亞麻仁油酸後不久,腎臟產生賀爾蒙的能力即提高90%之多。供應維生素B2主要在使先前缺乏者,很快能發揮腎上腺應有的功能而已。

在腎上腺皮質內含有大量的膽固醇與維生素C,雖然合成腎臟賀爾蒙不需要維生素C,但有維生素C確可保護此等賀爾蒙不被氧化,同時維生素C有很大的抗壓力效果。若缺乏維生素C或攝食不足時,腺體馬上會發生出血,賀爾蒙產生即刻下降。維生素C確可幫助可體松(cortisone)的生產,當可體松的前驅物皮質酮(cortisole)在腎臟合成後,轉移至肝臟轉化成可體松,此時亦需要維生素C。故維生素C可促進可體松的功用,及減緩它被破壞,同時亦能減低泛酸缺乏所引起的傷害程度。類風濕症、痛風患者,都要維持可體松的生產,故一定要有足夠的維生素C與泛酸,及其他相關的維生素,這是疾病發生的因,治療或預防都要從斷其因著手,不要只在症狀上處理,永遠沒有好的結果。

2.疾病發生或吃藥時

患者的營養問題來自疾病的影響與藥物的副作用,患者可能有輕微發燒的現象,伴隨著類似感冒的症狀,諸如:冷顫、全身酸痛與疲倦,加上發炎反應在體內產生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與介白激素(interleukin-I),都會促進體內的代謝消耗,使人食慾減弱,造成肌肉消瘦和體重減輕。

國外的臨床報告指出,患者在發病時期可能發生多種營養素攝取不足的隱憂,不足的營養素包括:鋅、銅、鎂、維生素,如葉酸、B6、A、D、E,以及n-3(omega-3)族脂肪酸等。此外,結締組織中主要的結構成分是膠原蛋白(collagen)和彈性蛋白(elastin),蛋白質營養不良會導致膠原蛋白分解,維生素C是合成膠原蛋白必須的輔助因子,都需要攝取充足。大家要知道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是關節組織所必需的蛋白質,其合成所需的維生素與況物質都需要補充。

3. 魚肝油、魚油、n-3(Omega-3)脂肪酸可改善風濕症

近代科學上已經明瞭飲食中的脂肪酸會影響體內的發炎反應,飲食中的n-3和n-6脂肪酸會代謝成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和介白激素類的成分,具有類似荷爾蒙的調節作用。n-3與n-6脂肪酸所生成的前列腺素通常具有相反的生理功能,舉例而言,來自n-6的前列腺素會加重發炎反應,來自n-3 的前列腺素則會抑制發炎反應。

若患者增加n-3脂肪酸的攝取並配合藥物,可以有效減少關節的疼痛,改善晨間關節的僵硬狀態,甚至可以減少用藥的劑量。另外,橄欖油的攝取量與風濕性關節炎的罹患率有反比的關係,患者平日攝取的橄欖油量較少。

對風濕症患者而言,飲食中的脂肪酸以增加 n-3或採用橄欖油較為有利,n-3脂肪酸的用量約為每天三至六公克,可來自魚油、芥花油與黃豆油,食用期至少三至四個月。葵花油、紅花子油、玉米油含n-6脂肪酸較多,較為不宜,應該選用高油酸的改良產品。

美國醫學界最近又發現更多魚肝油對健康的好處,魚肝油以及其他魚油中,富含n-3脂肪酸,除有益心臟健康外,同時也具止痛消炎及舒解關節炎的功效。

雖然過去有關魚肝油及各種魚油有益心臟醫學報告,不勝枚舉之外,美國威爾斯卡迪夫大學研究員進行實驗,發現魚油中所含的n-3脂肪酸能夠溶入軟骨細胞中,並降低對軟骨組織造成傷害酵素的活動力。

根據該大學報告說,通常關節炎發生的關節組織部位,如果在軟骨細胞中發現n-3脂肪酸的存在,就能停止那些在關節組織中破壞軟骨的酵素,而一般人若是n-3脂肪酸含量不足時,在罹患關節炎時往往需要進行關節的移植。醫學界針對n-3脂肪酸的研究已有十多年了,其中不少結果證實,許多人在增加魚油的攝取後也相對減少了止痛藥的服用劑量,過去的研究也知道n-3脂肪酸,對風濕性關節炎的好處,但是對軟骨的功效還是第一次發現的。

五、中草藥治療類風濕症

中醫治療本病以往多採用袪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藥物,特別重用蟲類藥物如:蜈蚣、全蠍、烏梢蛇、白花蛇、穿山甲、水姪之類。這些蟲類藥物可能有抑制免疫反應的作用。有報導指出:昆明山海棠根泡酒服,治療本病110例,止痛有效率89.54%,消腫有效率98.48%,認為亦似有免疫抑制作用。

焦氏(1982)自擬"補腎袪寒治尪湯",藥物如下:川續斷、補骨脂、製附子、熟地、骨碎補、淫羊藿、桂枝、獨活、赤白芍、威靈仙、炙虎骨(另煎兌服)、麻黃、防風。伸筋草、松節、知母、炙山甲、蒼朮、牛膝。

TOP

發新話題